AI讲座后,教研活动成了“修罗场”?老师们的真实感受来了!
上周五的那场AI讲座,真的让整个教研组炸了锅。说是讲座,其实更像是一场未来教育的头脑风暴。讲台上那个西装笔挺、语速飞快的专家,一边演示PPT,一边抛出各种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概念:“生成式AI将彻底改变教学模式!”“个性化学习方案可能取代传统课堂!”听完这些话,我身边的王老师直接小声嘀咕了一句:“完了,咱是不是要失业了?”
说实话,我当时也觉得心里一紧。毕竟,作为一名从教十几年的老教师,突然听到AI可能会接管课堂,这种感觉就像你正开着车,却被告知无人驾驶时代已经来了——兴奋是有的,但更多的是忐忑和不安。
在这场讲座之后,教研活动就成了大家发泄情绪的地方。原本安静的会议室,瞬间变成了“修罗场”。有人支持,有人反对,还有人干脆保持沉默,只顾低头刷手机。不过,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李老师的那段发言。
“我觉得吧,AI确实能帮我们很多忙,比如批改作业、分析数据啥的,这谁都能看出来。”李老师顿了顿,语气突然严肃起来,“别忘了,教育的核心是什么?不是技术,而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如果连这点都丢了,那咱们还谈什么培养下一代?”
这话一出,全场鸦雀无声。所有人都陷入了沉思。是啊,AI再强大,它终究是个工具,而不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体。它可以快速计算出一道数学题的答案,但它无法真正理解一个学生为什么会对某个知识点产生困惑;它可以为学生推荐一堆学习资源,但它无法代替老师耐心地倾听学生的烦恼。
也不是所有人都这么悲观。张老师就提出了一个特别有趣的观点:“与其害怕被AI取代,不如想想怎么把它变成自己的助手。”他说,自己最近尝试用ChatGPT设计了一套互动式英语练习题,结果发现效果比传统的纸质试卷好得多。“学生们玩得开心,我也省了不少事,这不是双赢吗?”
这个例子确实给了我们一些启发。也许AI并不是敌人,而是一个可以合作的伙伴。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驾驭它,而不是被它牵着鼻子走。
不过,说到这里,我又开始纠结了。毕竟,引入AI到教学中,并不像听起来那么简单。首先是硬件问题,学校能不能负担得起那些昂贵的设备?其次是时间成本,老师们愿意花多少精力去学习这些新技术?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伦理问题——当AI越来越多地参与教育时,我们该如何确保公平性和隐私安全?
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甚至连方向都不明确。但正因为如此,才显得格外重要。正如赵主任在总结时所说:“AI不会一夜之间改变教育,但它一定会慢慢渗透进来。我们要做的,不是抗拒变化,而是学会适应,并找到属于我们的位置。”
这句话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学骑自行车的情景。刚开始的时候,总是摇摇晃晃,怕摔倒,怕摔坏车子。但后来才发现,只要掌握平衡,就能越骑越稳。或许,面对AI时代的来临,我们也需要这样的勇气和智慧。
各位同行们,你们怎么看呢?欢迎留言告诉我你的想法哦!毕竟,未来的教育究竟会走向何方,还得靠大家一起探索才行呀~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