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能写记叙文?它写的作文让我哭笑不得!
你有没有想过,有一天AI也能写出让你感动的记叙文?或者说……它可能会让你崩溃?
我做了一个实验。把一段关于“童年记忆”的主题交给AI,让它试着写一篇记叙文。结果呢?说实话,它确实写了,但却让人哭笑不得。
AI真的会写记叙文吗?
前几天,我在网上看到一篇,特别吸引人——用AI生成你的第一篇小说。好奇心驱使我点进去看了一下,发现现在的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发展到可以模仿人类语言风格的程度了。我决定亲自测试一下。
我把题目设为“童年的夏天”,要求AI根据这个主题创作一篇500字左右的记叙文。几秒钟后,屏幕上出现了它的作品:
> “小时候,我喜欢在河边抓鱼,水很清,鱼很多。后来,我长大了,鱼变少了,河也脏了。”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不就是小学生水平的作文嘛!虽然简单直白,但至少还能看出一点情感线索。接着往下读,问题来了。
AI的情感到底是不是装出来的?
再往后的就有点奇怪了。比如这段:
> “有一次,我跟朋友去爬山,突然下起了大雨。我们躲在树洞里,吃着从家里偷来的饼干。那味道真好,可惜后来妈妈知道了,打了我一顿。”
等等,这句“从家里偷来的饼干”是怎么回事?还有,“妈妈打了我一顿”这种桥段,也太老套了吧!更离谱的是,后面居然还出现了一只“会说话的青蛙”,告诉我人生的哲理:“不要害怕失败,因为失败才是成功之母。”我当时差点没笑喷。
问题来了:AI写这些情节的时候,是真的理解了“童年”的意义,还是单纯按照某种算法拼凑出来的?我觉得,答案可能是后者。
为什么AI难以真正理解人类情感?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个关键点:AI虽然能够学习海量的数据,并从中提取规律,但它并不具备真正的“情感”。换句话说,它不知道什么是“快乐”,也不知道什么是“悲伤”。它只是通过分析大量文本,推测出什么样的句子更容易打动读者。
举个例子,如果你让AI写一篇关于“失去亲人”的,它可能会写出类似这样的句子:
> “爷爷去世那天,天灰蒙蒙的,我的心像被撕裂了一样。”
乍一看,这句挺感人,对吧?但实际上,AI并没有真正体会过失去亲人的痛苦。它只是通过统计学方法,知道“天灰蒙蒙”和“心像被撕裂”这样的表达,通常会让读者产生共鸣。
这就是为什么AI写的记叙文总是缺少一种真实感的原因。它可以模仿形式,却无法复制灵魂。
AI写作的意义在哪里?
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AI写作有一定的价值。比如说,它可以作为一个工具,帮助我们快速生成初稿,或者提供一些灵感。尤其是在需要批量生产的时候,AI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
不过,对于那些追求深度、个性化的写作来说,AI目前还远远不够格。毕竟,文学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不可预测性和复杂性,而这些东西正是AI最薄弱的地方。
最后的思考:我们还需要人类作家吗?
有人说,随着AI技术的进步,未来可能不再需要人类作家了。但我对此持保留态度。诚然,AI可以写出结构完整、逻辑清晰的,但它永远无法替代人类那种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思想深度。
试想一下,如果所有文学作品都由AI完成,我们的世界会不会变得单调乏味?毕竟,每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背后,都藏着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深刻感悟。而这些,恰恰是AI所缺乏的。
下次当你看到一篇“据说是AI写的”时,不妨停下来想想:它是机器冷冰冰的产物,还是融入了人类智慧的结晶?或许,这才是我们需要关注的核心问题。
(PS:如果你感兴趣的话,我可以分享更多AI写出来的奇葩段落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