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教研活动总结一场人机共创的“头脑风暴”,我们赢了吗?
上周,我们学校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AI教研活动。说是“别开生面”,一点也不夸张——因为这次活动不仅有老师参与,还有人工智能作为“特邀嘉宾”。这让我忍不住想问一句:在教育领域,人类真的能完全掌控AI吗?还是说,它已经悄悄站在了我们的肩膀上?
从期待到现实:AI到底带来了什么?
说实话,在活动开始前,我心里充满矛盾。我对AI充满好奇,甚至有点敬畏;我又担心它会抢走老师的饭碗。毕竟,现在的AI已经可以写作文、出试题、批改作业,甚至还能模拟对话场景进行口语训练。
但当真正进入活动后,我发现自己的担忧可能是多余的。一位数学老师用AI生成了几道复杂的几何题,并结合学生的水平调整难度。整个过程流畅得让人惊叹!而另一位语文老师则尝试让AI分析经典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结果呢?AI给出的答案虽然准确,却少了点人文温度。这就像是一个提醒:技术再强大,也替代不了情感和灵魂。
活动中的小插曲
活动中有个环节让我印象深刻:老师们被分成小组,每组需要设计一堂基于AI辅助的教学课。我们小组抽到了如何利用AI提升学生写作能力这个主题。一开始,大家都很兴奋,觉得AI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找到写作灵感。讨论到具体操作时,问题接踵而来——如果学生过度依赖AI,会不会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万一AI提供的素材不够权威怎么办?
这些问题让我们陷入沉思。我们决定采取折中方案:先让学生自己构思框架,再通过AI补充细节或优化语言表达。这样一来,既发挥了AI的优势,又保留了学生的主体性。你觉得这样的做法合理吗?或者你有更好的建议?
我们的收获与困惑
一天的教研活动结束后,大家围坐在一起复盘。有人感慨:“原来AI不是洪水猛兽,而是可以成为我们的帮手。”但也有人提出了新的疑问:“既然AI如此高效,那未来还需要那么多老师吗?”这个问题像一块巨石砸进湖面,激起层层涟漪。
我觉得,答案可能没有那么绝对。AI的确能够完成许多重复性、机械化的任务,但它无法代替老师的引导作用。特别是在面对那些情绪化、个性化的问题时,AI显得笨拙而呆板。比如说,当一个学生因为考试失利而沮丧时,他需要的不仅仅是几句冷冰冰的鼓励语句,而是来自真人的真实关怀。
AI是工具,也是挑战
回过头来看这场AI教研活动,我最大的感受是:AI正在改变教育的生态,但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需要学会与AI共舞,而不是被它牵着鼻子走。
回到开头的那个问题:在这场人机共创的“头脑风暴”中,我们赢了吗?也许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迈出了探索的第一步。未来的路还很长,但至少现在,我们可以自信地说一句:“嘿,AI,欢迎加入我们的队伍!”
(字数:约980字)